維生素C制藥廢水中的鹽
世界環(huán)保行業(yè)都知道,維生素C制藥廢水是污染嚴重、難處理的污水,究其根源就是水中大量的“鹽”在作崇。
維生素C制藥廢水中鹽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鈉(NaCl),其生產(chǎn)工藝中有兩道關鍵工藝是采用離子交換,而這里面的鹽就是離子交換所帶來的廢棄物中產(chǎn)生的。第一道工藝是將原料D-山梨醇經(jīng)黑醋菌及假單胞菌發(fā)酵制得古龍酸鈉,古龍酸鈉經(jīng)離子交換后置換掉古龍酸鈉中的鈉生成古龍酸。這個反應是由離子交換柱提供的氫置換了古龍酸鈉中的鈉,也就是離子交換柱作為氫的供給方,而與古龍酸鈉中的鈉做了交換,這就是離子交換柱的作用。離子交換柱使用一段時間后,會造成離子交換柱上鈉的飽和,交換效率下降,此時就需要對離子交換柱進行再生。再生的過程也是使用強酸(一般使用鹽酸)進行,將離子交換柱中的鈉置換出來。離子交換柱再生后恢復原有的效率,而廢液排放出來的就是含有大量鈉離子的鹽水。因為再生中使用鹽酸,即氯化氫(HCl),它把氫提供給了離子交換柱,置換下來的鈉離子與氯離子形成NaCl廢液排出。這是第一道含鹽(NaCl)廢水形成的過程。其二是將半成品古龍酸經(jīng)堿化生成Vc-鈉,同樣需要經(jīng)過上述的離子交換過程,也是排出氯化鈉廢液。
通過長期對維生素C制藥企業(yè)排放廢水中氯離子的監(jiān)測,其排放的氯離子平均含量在8000~11000mg/L。
這是什么概念?就是維生素C制藥含鹽的廢水中含有0.8%~1.1%的氯離子,其中氯化物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(NaCl),約96%以上,換算成氯化鈉(NaCl)的含量就是1.2%~1.7%。
如果按每天1.5萬立方米的排水量換算,就是1.5×(1.2%~1.7%)=180~255(t/d)即:每天會有約180~255噸的固體氯化鈉隨污水排出。
如果每年生產(chǎn)時間為280天,則至少將有5.04萬噸固體純氯化鈉鹽排到下水道中。這是多么大的危害!
氯化物是海水中鹽類的主要成分,但在淡水中僅含有少量。我國《生活飲用水衛(wèi)生規(guī)范》中將氯化物的限制定位250mg/L。飲用水中含有少量氯化物通常是無毒的,當飲用水中的含量超過250mg/L時,人對水的咸味開始有味覺感應,飲用水中氯化物含量在250~500mg/L時,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雖沒影響,但已有不適,感覺口干舌燥急于飲水解渴;大于500mg/L時,對胃液分泌、水代謝都會產(chǎn)生不良影響,從而誘發(fā)各種疾病、甚至癌癥。
氯化物是水和廢水中常見的無機陰離子。幾乎所有的天然水體中都有氯離子的存在,它的含量變化范圍很大。在江河湖泊及沼澤地區(qū),氯離子含量一般較低;在海水、鹽湖及某些地下水中,含量很高。水中氯化物含量高時,會損害金屬及構筑物,對配水系統(tǒng)有腐蝕作用。生活污水及工業(yè)廢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,這些氯化物被污水帶入到河流、湖泊或池塘等水體中,便增加其水中氯離子的含量。因淡水中氯化物的含量較穩(wěn)定,所以可以用氯化物的含量來判斷水體是否受外來污染。過高氯化物含量對魚類有害,據(jù)實驗證明,氯化物含量2000~6000mg/L時,魚種、蝦苗便易死亡,而氯化物含量過高時對農(nóng)作物也會有所嚴重影響,導致減產(chǎn)或絕收。
維生素C制藥廢水中的氯化物含量較高,這是由于其生產(chǎn)工藝流程造成的,如不加以治理直接排入自然水體,會破壞水體的自然生態(tài)平衡,使水質(zhì)惡化,導致漁業(yè)生產(chǎn)、水產(chǎn)養(yǎng)殖和淡水資源被破壞,嚴重時還會污染地下水和飲用水水源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