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訪公司專家王敏學
我懷著敬仰、激動的心情采訪了公司返聘專家,原黨委副書記兼副總經理王敏學。相信公司的任何一名職工對他都不陌生。我習慣稱呼他為王經理,對他有很多印象:
他是《一個和八個》故事中“八個”之一;
他是2005年軍訓隊列中走在最前面的那個英姿颯爽、步伐矯健的領隊;
他是公司歷史照片中職工婚禮的主持人;
他是外來單位參觀時那個侃侃而談介紹公司發(fā)展史的講述者。
我有幸采訪他,從一個親歷者的角度,感受公司不同發(fā)展階段真實而動人的場景。
下定決心 一往無前
王敏學第一次來公司時,周圍是一片青紗帳,只有手寫在辦公室門簾上的“供排水公司”昭示著這是一家公司,再看室內陳設,只有3張三屜桌和幾把椅子。這讓曾任解放軍總參直屬兵工廠人事處副處長的他有些遲疑。
隔了十來天,在與林自強總經理的又一次見面中,他被林總描繪的公司發(fā)展藍圖深深吸引,同時被林總的個人工作經歷所觸動。原來,“水通”是當時開發(fā)區(qū)管委會要實現(xiàn)的“五通一平”工程中的重要一項,而區(qū)管委會的領導為實現(xiàn)水通頗費周折,甚至給出了很優(yōu)厚的條件都沒有人來干,區(qū)領導一籌莫展。后來經過多人舉薦找到了林總,林總當時任市公交公司副總經理,可以說前途無量。接到這個任務后,他毫不遲疑地扛起了這副重擔。
林總思維活躍,敢想敢干,站位高、看得遠,更重要的是他身上那股干勁和闖勁,深深打動了王敏學,令他對公司的未來充滿希望,滿懷信心。經過慎重考慮后,王敏學毅然決然舍棄了穩(wěn)定且待遇好的工作,辦完交接手續(xù)后,投入到公司的創(chuàng)建中來。
俗話說,萬事開頭難。公司不像別的國企,開發(fā)區(qū)管委會未撥付任何開辦經費。當時一沒錢,二沒人,真的是白手起家。沒錢怎么辦?林自強總經理等9人湊了57萬元作為啟動資金,其中,王敏學出資5萬元。沒有人員,聘請了市自來水公司退休的老師傅。雖說公司規(guī)模不大,但涉及工種多,比如說管道工、鉗工、維修工等,另一方面技術要求高。老師傅們要技術有技術,要經驗有經驗,見多識廣,有很多是在自來水公司干了幾十年的老班長,是絕對的專家。又招錄了一批復轉軍人,他們有著“服從命令聽指揮,吃苦耐勞,不折不扣的執(zhí)行力”等良好工作作風,是公司各項事業(yè)起步的助推器。“老師傅+復轉軍人”的組合在一次次的“實戰(zhàn)中”昭示決策者判斷的正確性,在一次次的攻堅克難中錘煉出供排水精神。
王敏學清楚地記得在石津渠圍堰會戰(zhàn)中往水里扔砂石袋的情景。寒冬臘月,情況十分危急,公司男女老少齊上陣,不分干部職工,有的負責裝砂石袋,有的負責扔到指定位置。王敏學一天扔了一百多袋砂石,累得第二天幾乎爬不起來。當時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,他們連續(xù)二十多天吃住在工地,但是他們沒有任何怨言,只想著齊心協(xié)力,共渡難關。
供排水精神在一次次并肩作戰(zhàn)中匯聚、積淀,工程施工經驗在一次次實踐中逐步積累,為公司的進一步發(fā)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,成為了公司未來的希望田野。
王敏學說,公司是他的另一個“家”。在公司的這二十多年,是一段艱苦奮斗、浴火重生的過程,付出的是汗水和淚水,其中有痛苦,但更多的是快樂。創(chuàng)業(yè)時確實艱辛,但再苦再難都沒有想過放棄,帶頭人滿懷激情,心中充滿希望,帶領著我們,始終能感受到未來的光明,渾身充滿了力量。
學無止境 以學習促提升
學習一直是公司的主旋律,公司在不同發(fā)展階段都組織職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。早在二十多年前,就組織大家學過《反對自由主義》《論權威》,在公司發(fā)展步入正軌時,學習了《甲申三百年祭》,很多人聯(lián)系工作實際撰寫了深刻、鞭辟入里的心得。很多是發(fā)現(xiàn)問題針對問題學,防范問題前瞻性地學,以此提高大家的思想認識和綜合素質。
令王敏學非常難忘的是考取香港公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的學習經歷。為了提高領導班子管理水平,林自強總經理要求領導班子成員必須考取香港公開大學碩士,林總首先帶頭學。聽到這個消息時王敏學有些發(fā)怵,但是既然必須學,就咬緊牙關,下苦功夫,使出“鉆”勁,不“啃”下這個硬骨頭誓不罷休。香港公開大學的教育模式與大家接受的傳統(tǒng)教育截然不同,是典型的“寬進嚴出”,并不是說把書背得滾瓜爛熟就能通過考試,考試題目是一個個的具體管理案例,需要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把自己思考的智力成果用精湛的語言闡述出來,把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一一呈現(xiàn)。經過艱苦卓絕的學習,雖然6門課補考了4門,最終還是通過了考試。王敏學感慨地說,通過學習使我們收獲良多,推動了公司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升。
王敏學一直把學習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。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兼副總經理時,他主管黨建工作,堅持不懈抓黨員學習教育和黨的基層組織建設。多年來公司的黨建工作一直是區(qū)里乃至市里的標桿和典范,前來交流學習的組織與企業(yè)絡繹不絕,不計其數(shù)。公司黨員在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,諸如抗洪搶險、“汶川地震”抗震救災以及日常供水排水搶險中,黨員一直沖在最前面,這都是公司多年堅持加強職工學習教育的結果。
現(xiàn)在,王敏學對學習依然絲毫沒有放松,他定期制訂學習計劃,并嚴格按計劃執(zhí)行,帶著問題學,遇到問題要作記錄,想方設法答疑解惑,把“終身學習”進行到底。
關心職工 打造“家庭”式企業(yè)
王敏學對職工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。他退休時收拾東西,一箱紅彤彤的請柬格外引人注目,這些都是職工結婚時邀請的。但凡收到請柬,王敏學幾乎悉數(shù)到場。他經常擔任職工婚禮的主婚人、證婚人。他對自己主持的第一場婚禮記憶猶新。那是主持職工賴軍和韓改月的婚禮,在公司新落成的職工之家舉辦的。
1996年1月,王敏學按林總的要求回老部隊招聘了一批復轉軍人,他們大多是外地人,因路途遙遠回去不便,自那一年起,每年除夕,王敏學都跟林自強總經理陪著這些“游子”吃餃子,陪他們一起過中秋節(jié),一直到他們結婚成家才告一段落。
王敏學說,企業(yè)穩(wěn)定與否,與職工的向心力有著莫大關系。生老病死,娶妻生子,都是職工的大事,必須要關心。現(xiàn)在“三八”婦女節(jié)、“母親節(jié)”“兒童節(jié)”“八一建軍節(jié)”“重陽節(jié)”都是公司的“法定節(jié)日”,不僅職工受到公司的關懷,職工的家屬也是公司關心的對象,這一切都讓職工倍感公司這個大家庭的溫暖。
王敏學在公司擔任了20年的副總經理、18年的黨委(黨總支)副書記,20多年的綜合辦公室主任,他的事業(yè)無疑是成功的,值得借鑒的,筆者特意就如何在公司這個平臺上實現(xiàn)個人價值向他請教,他推心置腹,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:
要做有心人。在一個集體里,要有“別人不愿干的工作我來干,別人不愿學的東西我來學”的勁頭,這樣才能成為有用之才。為什么有的人干一兩年就能當班長,當經理?就是要多看、多學、多做,凡事做到心中有數(shù),要練就切實解決問題的本領。公司為大家提供了廣闊的平臺,在這個平臺上應該怎么跳,跳得高還是低,抑或是在上面坐享其成,必須深入思考。大家要做那個在關鍵時刻能解決問題的人,這全靠平時積累,不能做稀里糊涂混事的人。任何一個工種,一項工作都有他的“點”,要去琢磨這個點。面對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的工作,要想法把工作干出新鮮感,讓自己保持進步、向上的狀態(tài)。
要加強學習。堅持數(shù)年,必有好處。要利用好每次學習機會,把學習管理起來,不能漫無目的學,看看這個摸摸那個,什么都沒有學進去,白白浪費時間。要根據(jù)工作實際制訂貼合自己的學習計劃,落到實處,學進去,學有所悟,學以致用。公司的中、高層管理人員都有過一線工作的經歷。他們都把學習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。郭林水在一線施工時,不管從工地回來多晚都堅持每天學習,學做預算,學工程管理。正是他日復一日地堅持學習,才成為了工程技術、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。
要學會溝通與協(xié)調。任何部門都不是孤立的,都是在與其他部門的協(xié)作中完成工作的。中層管理者是溝通協(xié)調的主要執(zhí)行者,是橋梁和紐帶。與上下級溝通,與同級部門協(xié)調,是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,直接關系著部門的工作成效,要把“善于溝通協(xié)調”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技能。
要有居安思危思想。公司現(xiàn)在的辦公條件、施工條件都發(fā)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。越是在舒適的環(huán)境中,越要各司其職,各負其責,履職盡責。對工作有交叉的地方更要處理好,不能讓工作銜接處成為問題的集聚地、推諉扯皮的焦點。站位要高,尤其是中層管理者,一定要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上審視問題,要堅決克服小農意識,不能心存等靠思想,要著眼大局,著眼市場。
要學會關心下屬,學會制訂工作計劃與學習計劃……王敏學的建議涉及方方面面,不一而足。作為公司退休返聘的專家,他時刻關注著公司的發(fā)展狀況,不遺余力地為公司的發(fā)展建設出謀劃策。
每個職工都應該思考怎樣汲取寶貴經驗為我所用,實現(xiàn)公司發(fā)展與個人發(fā)展的共贏。
每個職工都應該思考怎樣汲取寶貴經驗為我所用,實現(xiàn)公司發(fā)展與個人發(fā)展的共贏。

